写字楼资讯
首页  |  写字楼  |  精装公寓  |  租赁中心  |  销售中心  |  整层整栋  |  写字楼资讯  |  企业选址
当前位置 首页 > 沈阳写字楼资讯 > 谁来消化“过剩”的商业地产

谁来消化“过剩”的商业地产

http://www.shenyangoffice.com  2014年08月26日 14:46:21    沈阳写字楼网
评论
0

导读:总量过剩,同时结构失衡,是中国商业地产的一个巨大矛盾

缺少“正规军”

    最近5年,全国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卷入了商业地产开发的热潮。其中主动转型者有之,而据睿意德高级董事王玉珂估计,被动进入者则占到了“七八成”。

住宅市场在执行严格的限贷、限购政策之后,发展空间缩小,商业地产于是成为众多房企追捧的投资热土。“此外,对企业来讲,单纯销售住宅不可持续,自持商业物业是最终趋势。”戴德梁行商业地产部助理董事赵亮告诉《了望东方周刊》。

    因此,进入商业地产是开发商的必然选择。

    “主动转型的企业中,如华润、中粮、龙湖,甚至首创等,属于有战略、有模式、有人才和资金储备的开发商。”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对本刊记者表示,“在实际的项目运营中,其定位清晰、目标明确,代表着商业地产积极健康的发展力量。但这样的企业在转型大军中连10%都不到。”

    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属于“被商业”的群体。城镇化进程中,掌握土地出让权的地方政府在很多城市新区都规划了大面积的商业用地,并且和住宅用地绑定出让,直接后果就是很多毫无商业开发经验的房企为卖住宅而做起了商业地产。

    当然,盲目跟风者也大有人在。“王健林做商业地产当上了首富、宗庆后当了首富之后进军商业地产,这让一些开发商误以为商业地产能发财,于是一拥而上。”王永平说。

还有一些此前从未做过房地产开发的企业跨界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比如目前重点做爱琴海购物中心的零售商红星美凯龙、转投购物中心和奥特莱斯的王府井百货、做保险的中国平安、做钢铁的海鑫集团,甚至卖火锅的海底捞。

    来路复杂、心态各异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在王玉珂看来都是非专业型“选手”。他认为,商业地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后期运营回报率上,但商业运营几乎是国内所有商业地产开发商的短板。即便如标杆企业万达,根据其2014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累计开业的90座万达广场租金收入50亿元,57家酒店的管理公司收入19.9亿元,这些自持的商业项目收入仅占其商业地产总收入的10%。

    “与香港恒隆地产、新加坡凯德置地等商业地产运营商相比,万达主要还是开发者的角色,它的成功是投资者的成功,而不是运营者的成功。”王玉珂评价。

    然而,整个商业地产领域投资成功者仍是少数,运营失败者却比比皆是。

    以沈阳为例,央视曾经报道“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千万的城市,购物中心的面积却已经达到了800万平方米,沈阳市的商业地产项目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这里华润、中粮、万科、恒隆等大牌地产商云集,有全国最高端的商场,仅LV门店就有4家(数量与上海持平,比北京少一家)。

    而在这一串晃眼的数字背后,冷冰冰的事实却是,根据世邦魏理仕2014年第二季度的商业地产报告数据,沈阳零售商业物业空置率达19.1%。“前两个季度最高到了24%,这是个非常高的数字。”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研究部主管执行董事陈仲伟告诉《了望东方周刊》。

    赵亮也告诉记者,沈阳某体量18万到2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项目,为了招商不惜引入诸多山寨品牌。“有的地产商用做住宅的方法做商业地产”,比如在建筑设计阶段,上下水、机电等建筑结构不符合商用物业需要,后期改造不但投资巨大,改造效果也很难把握。





浏览更多新闻资讯,欢迎登陆沈阳写字楼网

(来源: 作者:)


网站声明:本网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条评论 |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