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人都来骄傲一下!支持沈阳创“国中”!
导读: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
一、开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征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沈阳市紧紧围绕振兴发展新要求,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深入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积极应对挑战,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打开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开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征程。
(一)振兴发展新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东北地区考察,召开专题座谈会,对东北全面振兴作出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推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东北振兴发展指引方向、指明路径,也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北全面振兴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重要指示精神。
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四个着力”,即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下大气力改变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的单一产品结构;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把创新作为东北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激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7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个推进”,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提出“五大安全”,即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提出“六项重点工作”,即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
2.国家推进东北振兴发展重大举措。
2014年8月8日,《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发〔2014〕28号)提出,着力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等11项35条重大政策举措。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提出,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2016年11月1日,《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发〔2016〕62号)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转型、扩大开放合作、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等4项14条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的重要举措。
2016年11月1日,国务院批复《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科学研判了东北地区当前发展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振兴目标和战略重点。
2017年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2号),明确支持东北地区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内生活力和动力,促进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在合作中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谋发展。
2021年9月6日,国务院批复《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出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构建区域动力系统,着力在落实落细上下功夫,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批支持东北振兴发展重大政策,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二)重大意义。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确保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举措,对沈阳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开放合作层级,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在全省、全国的大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意义重大。
1.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沈阳筑牢安全底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东北地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沈阳认清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责任使命,胸怀“国之大者”,依托区位、产业、资源、生态等方面优势,主动发挥省会城市龙头引领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粮食生产,强化能源保障,推动绿色发展,切实在“五大安全”中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2.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沈阳引领东北地区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沈阳立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围绕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强化沈大与哈长城市群联动,加快形成东北地区畅通循环的枢纽和节点体系,更好链接东北亚乃至全球资源,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推动辽宁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举措。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形成“双核”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沈阳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整合周边城市资源,共同打造区域一体、协调联动、共享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加强与大连联动发展,联动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辽东绿色经济区,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4.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沈阳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战略行动。沈阳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奋力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沈阳加快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在绿色低碳发展、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上作出示范,由工业文明时代装备制造的“优秀生”蝶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三)基础条件。
1.自身优势。枢纽地位明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全国区域枢纽机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以及东北最大的集装箱货运铁路编组站苏家屯站,已形成“一环、两弦、七放射”的高速公路网,哈大、沈大、沈丹等高速铁路交汇于此,是国家规划建设的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产业基础雄厚,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竞争优势明显,拥有宝马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通用石化重矿装备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机器人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IC装备产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三甲,拥有特高压变压器、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科创优势突出,拥有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两院院士24名,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16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60余家,涵盖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装备、生物健康、材料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领域。教育资源丰富,集聚了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47所高等院校,是东北地区本科高等院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涵盖了综合、理工、医药、农林、艺术、体育、建筑、军事、警务在内的九大类别高校的城市,高等教育发达。医疗水平领先,是全国拥有三级甲等医院最多的三大城市之一(北京、上海、沈阳),集聚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等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文化底蕴深厚,拥有72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300多年的城市建设史,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一宫两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发展基础。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沈阳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实现企稳回升、稳中向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动做实统计数据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持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增长,比2015年增长21.4%,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宝马新工厂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120万吨乙烯三机、±1100千伏高端换流变压器、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重大技术装备问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62.5%,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创新沈阳建设闯出新局面,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学院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在沈布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31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居东北地区首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网通办”引领全省,“一码通城”成为全国样板,“一件事一次办”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连续两年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年均增长12.7%。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多规合一”扎实推进,城市空间全面优化,基本形成“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城市发展重心实现南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环形+放射”快速路网和“十字+环线”地铁结构的城市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沈阳蓝”渐成日常,成功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三连冠”。城市影响力显著增强,成功举办首届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第十八届世界冬季城市市长会议以及全国田径锦标赛、国际赛艇公开赛、中国青少年滑雪大奖赛等重大会议和赛事活动,沈阳马拉松连续三年荣膺中国田协金牌赛事、2020年荣膺世界田联标牌赛事,成为足球世俱杯承办城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41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98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连续16年提高。
(四)面临形势。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站在“十四五”的历史新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沈阳正处于战略机遇迭加期、调整转型攻坚期、风险挑战凸显期、蓄势跃升突破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具有复杂性、全局性,但机遇更具战略性、可塑性。一是战略机遇全面迭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创造出巨大需求和重大商机;国家出台中发37号文、《东北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为谋划高质量项目提供了空间和平台。二是调整转型面临攻坚。沈阳传统产业占比高,数字化程度低,新动能不足,城市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要以数字赋能为抓手,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社会转型。三是风险挑战不断凸显。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发展的外部风险时刻存在;城市内部财政金融、安全稳定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风险点,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四是蓄势跃升亟需突破。经过多年改革发展积淀,沈阳区位枢纽、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生态文化、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正在不断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亟需锚定奋斗目标,保持竞进姿态,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
(来源: 作者:)
相关阅读 沈阳
热点资讯
- ·沈阳写字楼市场短期内仍处于租户市场
- ·沈阳写字楼空置率下降 零售市场表现活跃
- ·“租购并举”加速度 各地如何发力“租购同权”?
- ·供地量大幅增加 一线城市高价地绝迹
- ·万亿级租赁市场成“香饽饽” 未来金融杠杆令“租房易”
- ·房价上涨动力渐失 15热点城市新房9月全部止涨
- ·房价退烧:楼市调控下一步如何走 这一方向将成重点
- ·学者: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全面落地时机已成熟
- ·北京住房租赁新政正式发布 10月31日实施
- ·开发商抛出“拖字诀”坐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