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沈阳写字楼资讯 > 传奇江门地名档案 新会区曾是祠堂一条街

传奇江门地名档案 新会区曾是祠堂一条街

http://www.shenyangoffice.com  2018年11月20日 09:37:06    沈阳写字楼网

导读:“尚志街在历史上并不叫街,也不仅仅是这条有些狭窄并不长的小街巷。”江门市新会区地名文化专家林福杰告诉记者,历史上尚志街一带叫尚书坊,附近曾有一个“祠堂街”。尚书坊原为当地何族独居的一大片居民区,何氏的祖先何熊祥曾是明朝官拜吏部尚书,统揽过六部,是古代出自新会的唯一一位尚书。“按明朝制度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必须进城居住,于是在告老还乡后,何熊祥就从家乡迁入有城墙保护的会城城池内。

传奇江门地名档案

11月14日,“大地恩情”江门地名文化图片展巡展在江门市工人文化宫启动。圭峰山、浮石村、梁启超故居……一个个饱含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江门地名,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市民。

“地名不仅是一个标志,更是一种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江门市民政局地名科负责人表示,丰富的历史文化使江门的不少地名带有岭南、侨乡等特色,透过地名,市民可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变迁,增强归属感、自豪感和凝聚力。

新会区会城街道有一条尚志街,长不过200余米,这里的建筑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街道窄小,房屋老旧,在众多街道中,它显得很普通,毫不起眼。

然而,当你走进这条街道,了解到它的来历和变迁后,你会对它肃然起敬。因为在这条小街的背后,是一个家族的辉煌往事。

曾是祠堂一条街

“尚志街在历史上并不叫街,也不仅仅是这条有些狭窄并不长的小街巷。”江门市新会区地名文化专家林福杰告诉记者,历史上尚志街一带叫尚书坊,附近曾有一个“祠堂街”。尚书坊原为当地何族独居的一大片居民区,何氏的祖先何熊祥曾是明朝官拜吏部尚书,统揽过六部,是古代出自新会的唯一一位尚书。“按明朝制度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必须进城居住,于是在告老还乡后,何熊祥就从家乡迁入有城墙保护的会城城池内。他选择了城中心的南兴街,买下南门莫氏的连片土地,营造尚书坊府第。后经几代的发展,这里就成了尚书坊。”

据史料记载,当年,在今天的尚志街一带,有何氏的祖祠——文懿祖家庙(今实验小学内),这座家庙一连三进,每进五间,左右巡廊、甬道、佾台,后楼奎阁一座,横过五间。另后园地一段,前面鱼塘一口,塘基东西共六闸。此外,这里还有其他6座祠堂,从知政中路往尚志街数起,依次为祀十七世文若的“评事祠”、祀文起的“行取祠”“诰封祠”(文化馆旧址)、祀文玉的“司寇祠”(原新会县人民法院旧址)、祀文兹的“绍箕祠”(现财政局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分局址)、绍箕祠后面的“儒林祠”。这些祠堂坐北向南排列于坊内,蔚为大观。此外,在东边今东方红中学这一边,还有文懿太保祠,又俗称“太保府”。

尚书坊旧照

何氏家族曾盛极一时

记者了解到,在旧时的江门市新会区会城流行一句俗谚:“何、刘、许、莫,没人敢戮;戮亲给何柴落。”

林福杰告诉记者,这句俗谚前半句写了会城的四大家族,其中,最大的是尚书里的“何”姓,然后是五显冲的“刘”姓、南边塘的“许”姓、南门头的“莫”姓。而谚语中的“戮”是用手肘撞,“戮亲”是广东方言,意思是用力去撞。“何柴”指做燃料用的硬柴,“落”是用力敲打,“何柴落”就是用何柴打。“这句俗谚说明当时会城四大家族的封建势力很大,无人敢碰他一下。”

何熊祥的第十七世孙何先生告诉记者,根据祖辈记载,何熊祥祖籍新会何村(今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河村),生于晚明的隆庆元年(1567年),为当地何族十六世。何熊祥在20多岁时考中举人,后入朝为官,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后来做了“御史”,又升“吏部尚书”。又因当时有几个尚书职位空缺,在未有新任到职之前,均由何熊祥暂行兼署,故有“六部尚书何熊祥”之雅称。

记者了解到,尚书坊原来在街的出入两端也立有牌坊,后又在不远处的大新街古巷口立“三世尚书坊”石牌坊。据清康熙《新会县志》记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为赠尚书何昂,封尚书何上新,太子太保、南京吏部尚书何熊祥建”。“按照封建时代实行的‘封典’制度,皇帝给予官员本身和其妻及祖先以荣典,将官员的官位官阶封赠给妻子、父母、祖父母。其中七品以上官可封赠父母,三品以上官还封赠祖父母。受封赠的,在生的称‘封’,已故的称‘赠’,给官员本身的称‘授’。尚书何熊祥是一品官,因此父母、祖父母均获得封赠。受封赠时,父亲何上新在生,因此是‘封尚书’,祖父何昂已故,因此是‘赠尚书’。”林福杰说,“因此‘三世尚书’并不是说何氏三代都做了尚书。”

何熊祥家乡被誉为尚书里

旧坊虽去家风传

昨天,记者在尚志街看到,它是一条长不过200余米的小巷。因为街道上有一所小学,在上学、放学的时候这里来了许多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显得有些拥挤。

而在尚志街的两侧,记者走访发现,这里的房屋编号也是以尚志街为标识。但建筑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已经见不到祠堂的踪影,也没有了尚书坊的印迹。

林福杰告诉记者,在旧时会城,有几个叫“××坊”的街巷(里坊),如“金紫坊”“仁寿坊”“百岁坊”“尚书坊”“恤刑坊”“进士坊”“绣衣坊”等。这些“坊”不同于行政区域的“坊”(宋代沿袭至清代,新会城分为三坊:源清坊、宣化坊、礼义坊),而是牌坊。“‘尚书坊’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改称为‘尚志街’的,尽管其随着岁月的变迁已成为记忆,但尚书坊何族的良好家风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身为何熊祥的第十七世孙的何先生表示,“思己着人,问心无愧”“厚德载福,和气致祥”……自己一直记得流传下来的家训。“祖上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堂堂正正、低调做人,即使有了成就和身份地位,也不能高调,而我们后人大多做到了这一点。”




浏览更多新闻资讯,欢迎登陆沈阳写字楼网

(来源: 作者:)


网站声明:本网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