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人士揭秘:这才是真实房价
导读:一个房地产商亲口告诉我:只要凑够15%的钱,这栋楼就可以开工这钱就是用来办证办手续的费用,其他全赊着,卖房我可收的是全款。
一个房地产商亲口告诉我:只要凑够15%的钱,这栋楼就可以开工这钱就是用来办证办手续的费用,其他全赊着,卖房我可收的是全款。
一个真实的房价
按照《建筑工程施工预决算》,一栋房屋从开始设计、施工到交付验,每一个工种,每一项施工(项目的子项)都有定额预算。你砌一块砖、挖一条沟、抹一面墙、跑一根电线、安一扇门窗等等都有预算定额在那里管着。到了工程结算,那可是要一定一毛的对账。工程设计费一般是7%左右,这是普通工民建筑的市场价格,高也高不到哪里去。
所以,一栋房屋自打设计出来直接成本也就固定下来了。一般房价中包括土地出让金、税收和城市增容、教育附加以及开工手续之类的许可证费用、地下防空设施费、土地勘察和环评费用等等。地下车库属于防空设施,别看你花钱买了,你买地下车库是不给你产权的,你只有使用权。上述费用中除了土地出让金需要招拍挂来确定,其他的费用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三个代表那阵子,一个房地产商亲口告诉我:”只要凑够15%的钱,这栋楼就可以开工这钱就是用来办证办手续的费用,其他全赊着,卖房我可收的是全款,这买卖没心烦(地方土语)。”我一下明白了:要不哪来的那么多三角债?
为什么同样的公寓楼,上海北京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差那么多呢?这就是土地的疯狂增值效应在作祟。即使是西海固那样的“荒山野老”,土地出让金也要占到房价的30%以上,如果你买的是生产经营性房产。那可你还的在土地出让金上再掏些银子(10-30%)。北京三环以内的房价70%是土地出让金。君不见,如今这北京连四合院都挖地三尺,地下建筑多达三层。这也叫房主的“土地的疯狂增值效应”,“坐地財有三千金,深挖地窖滚滚来”。您甭辛苦上班,坐在这“地窖”口收房租就行了。
财政收入的大头和分灶吃饭体制
多年以来,土地出让金一直是地方财政的主要非税来源。亿买地卫生的书记市长屡见不鲜。一说发展经济,那土地就是最大的优势和资源。至于《XXX县财政局关于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的调研报告》,那是给人家领导看的不便透露,这里只摘录一句话:土地出让金逐年提高,已经成为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出让金一直是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头戏。不过为了细水长流的“可持续发展”,如今的发展思路也在“创新”:只租不卖。
为什么土地出让金那么讨人喜欢?咱们看看这账是怎么算的:某地(别点名了,影响地方声誉)的杨柳村,乡里以3万元从农民手里买了地,乡里按6万元交给县里,县里按36万元卖给开发商。这可是1996年的价。为什么是36万元?那是没有招标的说法,上面出台文件,工业用地最低成交价不得低于46万,住宅开发最低不得低于36万元。如今这土地红得发了紫,再加上为了反腐倡廉要公开“招拍挂”,所以,不在乎银子的土豪们可就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你看当年尽管《国九条》像下暴雨似得一个一个的接着下,那连个“涨停板”都没有的“土地版”不断创新高,一平米1.2万都抢不到手(这也是10年前的黄历),你买房的不掏钱谁掏钱?那些“二包三包四包”活的很,有活就来没活就上别的工地,也是同时报下几个地方的活。一个路子。
要不说,这政府为什么那么喜欢农民进城,那么喜欢超大城市?开发商那么喜欢向上“争取摸到云彩,向下找到阎王“?按照经济学经典理论,这叫做“资源利用最大化”,按照斯蒂克利茨带来的新名词:这也算是“全要素效率”的“新贡献”。
(来源: 作者:)
相关阅读 房价
热点资讯
- ·2016年房地产政策面将趋向宽松 去库存成重中之重
- ·房产调控首引入供需两端发力 去库存成2016政策基调
- ·2016展望 明年楼市或打八张牌
- ·写字楼投资回报率较稳定,未来会更受投资人青睐
- ·明年房价的8大趋势 买不买房都必须看
- ·恒大成为中国内地首位拥有香港独立写字楼私企
- ·2016年楼市仍将热闹 10年后难续辉煌
- ·现在买房到底值不值 了解中国楼市未来的8大趋势
- ·专家:房地产+互联网不是在互联网上卖房子太低级
- ·全国优质写字楼平均租金环比增长0.6% 上海供需两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