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地王游戏 京沪等地频现高价地
导读:近段时间京沪等地频现高价地,这在全国土地市场相当低迷的情形之下,显得尤为醒目。比如,在2013年7月北京楼市最火爆的时点,经过70轮激烈竞拍,中粮抢下孙河地王,楼面价4.8万元每平米。
近段时间京沪等地频现高价地,这在全国土地市场相当低迷的情形之下,显得尤为醒目。开发商争抢高价地,不少人担心地价这么高,未来会出现开发商亏损、甚至退地的事情吗?
且看北京地王擂台赛。今年8月底至9月上旬的十几天时间里,保利、首开、龙湖、方兴、中铁建、懋源等房企,以187亿元抢得4块宅地。朝阳区的孙河、东坝,丰台的石榴庄地块,楼面价突破5万元大关,未来房价须超7万元甚至8万元,才能赚到钱。“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再次出现。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涉及到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严重分化,以及局部性扭曲。所谓严重分化,主要指代区域市场和开发商。北京土地市场火爆,但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偏冷。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2%左右,这是近六年来的最大跌幅,可见地市之冷。其背后的含义是,大部分城市房产市场低迷,开发商不愿购地。
开发商也呈分化态势。总体来看,大型开发商仍有意愿购地,要想持续发展,就得购地,否则巧媳难为无米之炊。而广大中小型房企,尤其是长期在中小城市摸爬滚打的中小房企,由于市场持续几年低迷、库存量大、资金紧张、经营困难,多数都没购地意愿。
而大房企阵营当中,其实也出现分化,央企(少数地方国企)和少数民企购地依然积极,其他则偏保守。从今年前8个月购地金额排名来看,华润购地金额最大,其次是恒 大、绿地、旭辉、万科、龙湖、金地、保利等,而世茂、雅居乐、招商、富力等购地量很少。从购地金额与卖房销售金额的比值来看,购地较积极的依次是旭辉、华润、中铁建、龙湖、恒 大、金地、绿地等。
话题回到北京。近段北京地王频出,原因主要有三。其一,需求旺盛。购房需求旺盛,房价涨幅明显,所以导致房企购地需求强烈,况且多数城市楼市持续调整,房企不得不重点布局一线城市。其二,供应稀缺。一线城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紧张,北京更是如此,宅地被抢也属正常,开发商嗷嗷待哺。其三,品牌效应。抢到地王,未来产品必走高端路线,即便赚不到钱,也能为企业品牌加分。其四,从众心理。大牌房企参加竞拍必然会有示范效应。
那么,这些抢高价地的开发商,到底是精明,还是冒进?这个问题并非只是简单的二选一。中国大城市地王频出的历史,基本上是从2007年开始的。八年过去了,多数当年的地王都赚到了钱,其中部分还属于暴利,但也有少数没赚到钱甚至亏损的。假如历史重演,当年拿地王的开发商多数可能并不后悔。有些项目虽然没能赚到钱,但也赚到了吆喝,为品牌加分,省了广告费。尤其是部分大中型房企,将企业总部由二、三线城市搬至一线城市,客观上需要在总部所在城市拥有项目。
然而,对于个别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开发商,如果在错误的时间,或者错误的地点,或者两个错误齐备,则很可能拿地时风光无限,卖房时万分艰难,甚至没到建房,就已退地,不得不断臂求生,甚至危及企业经营。
浏览更多新闻资讯,欢迎登陆沈阳写字楼网
(来源: 作者:)
相关阅读 楼市
热点资讯
- ·70城房价涨幅转正 分化明显将影响金九银十成色
- ·一线楼市陷量跌价涨怪圈 金九银十成色难断
- ·负利率来了 房地产离春天还有多远
- ·楼市“限外令”十年首次松动意味着什么?
- ·李宇嘉:商业地产企业转型的“苏万”路径
- ·商业地产租赁10大陷阱:主体、土地性质、转租等
- ·香港领展看好内地一线城市商业地产投资机会
- ·房地产税:落地尚有时 但立法准备不误
- ·3000亿海外资金涌入房地产 商业地产成主要猎物
- ·泡沫与电商多重夹击 商业地产竞争走向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