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被谁绑架问题有多严重 有无解决之策
导读:其实,对市场泡沫的担心主要来自于一线城市。然而,由于一线城市居民强劲的需求和资源支配能力,又切切实实通过市场交易让房价步步攀升,这个泡沫是否存在成为争议点。
赵晓认为,要判断房价的天花板,一要考虑到中国尚未完成的城镇化,二是居民房贷杠杆仍存在发展的空间。
如果说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到了看不懂的地步,那么除了这些高能级城市自身具有强大的人口资源吸附能力外,是什么原因造成高房价?
了解这些,才能判断是否存在泡沫。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就北京、上海、深圳过去十年(2005年~2016年)的房价进行分析,发现其房价实际上超过当地GDP增幅,而与地方存款总额增幅高度重合。
在该周期内,上海的存款总额年均增速15.6%,同期年均房价上涨12.3%。北京的存款总额年均增速 15.5%,同期年均房价上涨13.9%。深圳的存款总额年均增速19%,同期年均房价上涨19.5%。
2015年,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京沪深存款总额增幅均出现了一个脉冲,分别达到30%、42%和57%。深圳在存款增幅上的领先,也对应这这一轮由其领涨一二线城市房价的现实。
由此海通证券这次研究得出结论是,北上广深房价永远上涨的神话来自货币支撑。和中国房价关联度最高的不是经济、土地,而是货币指标,无论M2增速,还是总存款增速,都和房价走势高度一致。
但将房价仅归结于货币政策难免有些一元论。如果说货币的泛滥和疯狂涌入一线城市楼市加剧了强劲的需求,那么合理的土地供给则是住房市场供给平衡和平稳运行的基础。一个区域的土地短期供应过多会导致库存,供应过少会推高地价和房价。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就认为,一线城市的房价根本推手在于土地供给。
据其统计,四个一线城市2009年住宅用地超过2000万平方米,到2015年下降到1455万平方米;而与此相对应的住宅楼面均价从不足6000元上升到11000元。
不过,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了2011~2015年京沪深三个城市的住宅用地供应情况,结论是计划供应土地面积逐年递减,但土地出让金总额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北京市连续几年都未完成住宅供应指标,其中2011年、2014年仅完成住宅用地供应指标约50%。
与之对比的是更加依赖土地财政的三四线城市,记者对近年来温州、芜湖、沈阳、常州、无锡等去库存压力较大的城市的调查发现,这些城市均超量供应土地,建造新城,导致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更有甚者在去库存政策前,房价较高位出现腰斩。
房产界人士任志强的观点是:政府把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把土地的收益当做非纳入预算的小金库,本身存在制度问题。因此土地价格在房价中占到60%、70%。“比如,为什么住宅的价格要比商业的价格高?因为对政府来说,住宅只能是一次性的投入,后期没有税收。地方政府宁愿给你折价,也希望你盖更多的写字楼,因为背后有更多税收。”类似这样的动机,使得住宅用地的供应跟不上。
何去何从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房地产市场分化调整的走势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基调。不过很多观察者表示,在泡沫化倾向面前,风险需要正视。
房地产过去波澜壮阔的行情无疑得益于中国城镇化。但业内的普遍预计是,中国城镇化大概还要十几年就能够完成,房地产的空间大概也就在5~10年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房价占据了金融等社会核心资源,占据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加剧了中国经济的畸形和恶化,放任自流的结果必然是遭到反噬。
其实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几乎没有更多的选择。资本管制导致海外配置资金的办法只是杯水车薪。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资金涌入“相对安全”的一线楼市。
田明认为,一线楼市在全国楼市中,风险较小,这是全球主要房地产市场的普遍规律。但同时,一线城市风险小也是相对的概念,泡沫破裂带来的风险将是系统性的。另外,即便是一线城市,不同的区位,不同的房屋业态也有较大的差异。
浏览更多新闻资讯,欢迎登陆沈阳写字楼网
(来源: 作者:)
相关阅读 房价
热点资讯
- ·房企转型之路 远洋集团在业务多元化之路上越走越远
- ·一线城市房价如雾里看花般让人永远猜不透
- ·目前房地产业总体景气回升 房企可以实现共享
- ·二线城市写字楼空置库存有所增加 去库存应当注意齐头并进
- ·房地产市场火山爆发成热点的三个原因
- ·楼市中期报告揭开房地产市场令人隐忧的现状
- ·房地产“高杠杆”与房地产市场的走向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 ·首次置业究竟该怎样买房子 买对的不买贵的
- ·楼市去库存急不得 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
- ·写字楼扎堆的时代 慧眼识“楼”三步走